院长【出手】,剑出鞘

发布时间:2020-05-21 12:07:46 点击:1347次

初夏的5月,又迎来了属于我们的节日—519世界炎症性肠病(IBD)日,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CCCF)为提高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医疗及生活质量一直在努力,在此期间,得到了广大IBD医护、志愿者的支持,患者的信任,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各医院层面的帮助。为此,在5月19日当天,我们请来了国内治疗IBD顶尖医院的“院长大大”们,与他们云端连线,共话IBD的治疗新篇章。


图:连线院长大大合影



此次连线“院长大大”的公益活动由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沈骏教授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的梁洁教授共同主持。联线开始前,沈骏教授和梁洁教授分别简要介绍了IBD和需要获得广泛关注和支持的必要性以及“中国炎症性肠病认知月”的内容。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陈旻湖教授在回答如何让我国炎症性肠病的临床治疗和研究领域扩大到国际化这个问题时,提出我国的IBD领域研究与西方国家依旧存在差距,因此要与世界各中心加强交流,医生要加强学习与研究,并强调了多中心研究的重要性,特别是临床治疗研究,要提高实力与质量。另外,根据中国与西方的体质不同,要做出符合中国人特征的治疗诊断;而对于我国炎症性肠病中心做到“均质化”发展,陈教授则提出需要中心化和规范化地治疗,需要多中心研究,共享数据,编制符合中国患者情况的指南,保证我国患者的诊治同质化,推动中国整体治疗水平提高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增加,IBD的成因应该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组长、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副院长吴开春教授则称,病因尚不明确,发病机制与遗传、环境、微生物和免疫四大因素相关,但是启动因素、伴随因素不是十分清楚,近几年,新兴国家公认环境因素与微生物因素影响较大,会引起肠道微生态发生变化,间接或直接导致免疫紊乱,不能正确合理地处理抗原,导致免疫失调,造成持续性炎症反应;而基因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变化。


针对年轻医生在IBD 研究方面,吴教授则表示十分欣慰,青年一代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鼓励年轻医生要多去和国际组织进行交流,学习他们的经验与能力,多申报国家项目,参加IBD活动,学组也通过青年club,青年培训营,评审未来之星等活动,从各方面提供机会,培养年轻人,希望青年IBD医生能够更加勤奋学习,相互交流,让IBD事业做到更好






中山六院近年来在炎症性肠病的临床实践和研究领域做了很多工作,让中山六院的炎症性肠病这一亚专业成为医院的特色专业,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院长兰平教授将此归功于平台与历史沉淀,有意识地去做事,培养青年才俊,在大学内部形成团队效应;在分享多学科合作经验方面,兰教授则称,离不开大家的齐心,需要MDT讨论后安排实施,内外科紧密合作,积极参与组建团队,单纯靠自觉不够,需要行政干预和措施;对于《中华炎症性杂志》的创立,兰教授则称除了重视科研与临床以外,需要掌握一定的媒体空间与话事权,外科虽已有杂志,但我们要做内外科兼有的IBD专门杂志,不仅是做好国内,将来也要走向国际,该目标的实现需要青年才俊的添砖加瓦,抓住国内重视杂志发展的契机,争取把杂志做的更好。






对于炎症性肠病当前诊断和治疗的难点,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副院长于成功教授再一次强调了病因与发病机制的不明确,在临床上表现为多种多样,且缺乏诊断金标准,要求根据不同表现进行逐步排查诊断,根据人群差异和疗效,及时调整治疗;针对此种情况,学科建设要把IBD纳入重点发展规划中,进行人才培养,不仅仅是消化方面,应加大涉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如免疫学等。同时深入临床技能的培养,关注患者心理与人文的变化,在慢病管理上加强院内多个专家和学科的交流,这才有益于临床人才的培养。






河北二院医院时保军院长对于炎症性肠病的印象来自于从事IBD方面多年研究的张晓岚教授,时院长多次参与IBD相关的会议,了解到IBD近几年受到了全国同仁们的重视,常常会给患者个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增加社会压力,正因为如此,河北二院才会特别支持张晓岚教授的IBD相关工作,成立了IBD亚专业,开设了专科门诊与病房;对于慢性疾病的管理,从医院层面,时院长提出要建立合理的诊治流程,明确职责与分工,必要时要落实到个人,才能完善该体系,对患者的随访和将来的指导才能有的放矢;而精细化管理IBD,时院长希望可以建立河北区域信息化平台,与第三方合作开发IBD平台,通过大数据共享,运用各种社交媒体,让病人得到治疗指导。加大宣传力度,才能让患者对疾病有深入了解,更好的治疗与康复。








作为此次连线公益活动的东道主,浙大二院王建安院长,分享了“3H理论”,即Heart是心中的良知,Head是大脑里的知识,Hand是手上的技能,对于IBD患者,要善于运用现代的知识和手段去治疗,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参与今天的连线,就是因为陈焰主任是符合3H的优秀员工之一,院长支持医生的工作;那张流传百年的老院长与小患者互相鞠躬的照片,正是浙二始终秉承“患者与服务对象至上”的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浙二的精神,一切以患者至上,医生治疗方案的调整,必须考虑是不是对患者安全,是不是对患者有益处,要让患者感受到了平等、尊重和温暖。






连线公益活动的最后,爱在延长炎症性肠病基金会理事长、浙大二院陈焰主任介绍了建立基金会的初衷,“教育是最好的药物”的理念,以及正在开展的各个项目。对于今后基金会的发展,陈主任表示,现有的项目会继续,后期会逐步加入专科护士的培训,多培养基层专科医生,分级管理志愿者,细致和广泛化“健康包”,开通疾病热线,扩大健康教育平台等等。






线上会议临近结束,时钟跳动——2020.05.19,20:05:19,全国9个城市的14座地标同时“为爱点亮”。IBD患者需要被关注,而随着所有人持续的努力,爱将越聚越多,IBD患者的前路也将越来越明。

让我们携起手,共同关注炎症性肠病~